有錢人卻以為不能白拿到書是有失面子的事

2015082810:55
時隔二十多年,重讀完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一百二十萬字的《約翰·克利斯朵夫》,身置常被誤稱為“七月流火”的時空,一股靈涼愜意貫注身心。
傅雷先生在該書1937年初版《譯者獻辭》中說,“它是千萬生靈的一面鏡子,是古今中外英雄聖哲的一部歷險記,是貝多芬式的一闋大交響樂。願讀者以虔敬的心情打開這部寶典吧!”
當初,我是以渴奮的心情打開這部寶典的。那時,“極左”的禁錮已被打開,春風春雨已吹拂滋潤著單枯寂荒的的精神文化生活沙漠。鄉鎮書店裏,久違的中外名著重回櫃架。二十出頭的我,在老家棉花收購站辦公室工作。我“斗膽”建議,領導爽快批准,單位建起了由我負責管理的圖書室。
為傅雷先生的話所動,我首選了四卷本的《約翰·克利斯朵夫》。著名法國作家羅曼·羅蘭以幾個德國古典音樂家、特別是以偉大的貝多芬為藍本塑出來的音樂家形象,如主人公的黃鐘大呂,深深震撼了正處身心構塑重要時期的我,虔敬的心情油然而生。
書一開頭,作者就展現了他所張揚的人格精神和人道主義。出生音樂世家的約翰·克利斯朵夫生下來很醜,在大公爵樂隊擔任指揮的祖父安慰媳婦說,“反正醜也沒關係。我們只希望他一件事,就是做個好人”,“做個正人君子才是最美的事”,“人生第一要盡本分”。這話多麼熟悉,這不是婆婆和母親經常在我耳邊說的嗎?
主人公的父親在宮廷劇場擔任提琴師,生活失意成為酒鬼,丟掉工作耗盡家當失去生命。望著父親的屍體,他認為這是給人生打敗的,自己千萬不能到這個地 步;要做個夠得上稱為人的人,都得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。他聽到了上帝的聲音:“你就得做個人”。聽到這聲音的,也有我。讀一本書確能影響人生,特別 是在青春期。
這本巨制鴻篇,具有廣闊的社會畫卷、生動的生活圖景、鮮明的人物形象、動人的藝術魅力。當我工作調動之時,多想利用“職權之便”帶走它。我沒有這樣做。我想,約翰·克利斯朵夫不會贊同,他會奏出抗議的曲譜。
我想擁有這部書,高走的書價令人躊躇。九九年的秋天,我以五折買到灕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合訂本。作者在描寫一個教師嗜喜買書時說,“窮人總是最慷慨的,他們自己掏出錢來買書,有錢人卻以為不能白拿到書是有失面子的事。”讀到此段,我笑了。
體會到這部書的深刻和深遠,需要閱歷。主人公認為藝術是高潔的,“不是給下賤的人享用的下賤的芻秣”,“無論什麼理由也不能寬恕一個藝術家為了三十 銅子而出賣藝術”。他尖銳批判一些女作家“為了勾引男子而寫作:在書中如在客廳裏一樣扯謊,搔首弄姿,和讀者調情。自從她們沒有懺悔師可以訴說她們的私情 醜事以後,就把私情醜事公諸大眾。於是便產生了像雨點那麼多的小說”。如今,作者近百年前拍攝的社會圖象又映射到現實生活中了,“美女作家”嗜好展現自己的性器官、性心理、性過程。
主人公剖析了上流社會各類人物的心理和行為,指出一些“被腐化的風氣斷送了”,“墮落的原因不外乎是女人或金錢”,“沒有信仰,沒有品格”,“不管國家,不管自己的主義”。剖析不僅是用語言,更多的是用他一生的行為。正因如此,這部小說才成為“千萬生靈的一面鏡子”。